千里共婵娟 全诗_千里共婵娟全诗词  第1张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苏轼以其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中秋夜的美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因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诗的开篇,苏轼以“明月几时有”发问,引出了对月亮的无限遐想。月亮作为自然界中最为明亮的天体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苏轼在这里用“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表达了对月亮的好奇和向往。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接着,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转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诗人以月亮的永恒对比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在“我欲乘风归去”中,苏轼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这里的“乘风归去”不仅仅是对飞翔的向往,更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许多人心中所向往的。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在这里,苏轼用“琼楼玉宇”比喻理想的境界,而“高处不胜寒”则暗示了这种境界的难以企及和孤独感。这种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复杂,也更加贴近人心。 最后,“千里共婵娟”作为全诗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在这里,苏轼用“千里”来形容距离的遥远,而“共婵娟”则是指共享月亮的美景。这种跨越空间的共情,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也体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之美、人生哲理、理想追求和亲情思念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