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古诗是什么_中秋节的古诗是什么?  第1张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逢这个节日,人们都会赏月、吃月饼、团圆,以此来庆祝丰收和团圆。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里,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吟咏。他们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月亮的赞美、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众多关于中秋节的古诗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首。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中秋节古诗中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独自一人在中秋夜赏月,感慨万千,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诗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开篇,便以提问的形式引出了对月亮的无限遐想,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的好奇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诗的第二段中,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乘风归去”和“琼楼玉宇”都是对月亮的想象,而“高处不胜寒”则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人的牵挂。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月亮的赞美,更是对人间情感的深刻表达。 第三段中,苏轼通过对月亮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都是对人生和自然现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对完美境界的向往。这种哲理性的思考,使得这首诗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引人深思。 最后一段,苏轼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愿。这里的“婵娟”是指月亮,而“千里共婵娟”则是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寓意着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跨越距离,共享团圆。 总的来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秋节古诗中的典范。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对家人的思念,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生哲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如同一轮明月,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