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注音_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注音版  第1张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这首诗以屈原的身世遭遇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必修二中的《离骚》节选,虽然篇幅不长,但依然能够窥见屈原的文学才华和深邃思想。 原文及翻译注音: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帝高阳的后代啊,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在孟陬月的庚寅日,我降生在这世上。 皇天审视我的初生,赐给我美好的名声。 给我取名正则啊,给我字号灵均。 我既有内在的美好,又加上了修能的美德。 佩戴着江离和辟芷,以秋兰作为我的佩饰。 我急匆匆地好像赶不上,担心岁月不等待我。 早晨采摘阰上的木兰,傍晚采摘洲上的宿莽。 日月匆匆不停留,春秋更替有序。 只有草木凋零,我担心美人迟暮。 不趁年轻抛弃污秽,为何不改变这种态度? 骑着骏马驰骋啊,我要走在我的道路前面! 屈原的身世与理想 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伯庸是楚国的一位重要官员。屈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名字“正则”和字“灵均”都寄托了父亲对他的期望。屈原不仅有着内在的美好品质,还具备了卓越的才能。他佩戴着江离和辟芷,以秋兰作为佩饰,这不仅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高洁品质的象征。 岁月的流逝与紧迫感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紧迫感,他担心时间不等人,因此急匆匆地想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这种紧迫感也体现在他早晨采摘木兰,傍晚采摘宿莽的行为上,他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美好的时刻。 对美人迟暮的忧虑 屈原在诗中提到了对美人迟暮的忧虑,这里的“美人”可以理解为屈原自己,也可以理解为楚国的君王。屈原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和楚国的君王都会老去,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和光彩。这种忧虑也反映了屈原对楚国未来的担忧。 改变态度,追求理想 屈原在诗中提出了“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的疑问,他鼓励自己和楚国的君王改变态度,抛弃污秽,追求更高的理想。这种改变不仅是个人层面的,也是国家层面的。屈原希望楚国能够摆脱腐败,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骑着骏马,勇往直前 屈原在诗的结尾部分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他要骑着骏马驰骋,走在自己道路的前面。这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掌控,也是对楚国未来的期许。屈原希望自己能够引领楚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总的来说,《离骚》必修二节选展现了屈原的身世、理想、对岁月流逝的紧迫感、对美人迟暮的忧虑以及改变态度、追求理想的决心。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对楚国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