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_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第1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十二章》则是从《论语》中精选出的十二篇,涵盖了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的论述。这些篇章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伦理观念。 原文及翻译注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交友的快乐,同时也体现了君子的宽容和大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对旧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新知识的探索,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和学习态度,强调了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强调了持之以恒和耐心教导的重要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愤懑的时候不启发,不到困惑的时候不发表。”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时机,认为只有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才给予启发和指导。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如果举出一个角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了。” 这句话强调了举一反三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能够触类旁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耳朵顺从,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越规矩。” 这句话描述了孔子一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体现了他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和追求。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饱足,在居住上不追求安逸,做事敏捷而言语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认为好学的人应该追求道德和智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自我反省精神,强调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愤懑的时候不启发,不到困惑的时候不发表。”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教育的时机,认为只有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才给予启发和指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仁德和勇气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人应该追求的。 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注释,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