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是谁的诗句_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谁的诗句  第1张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句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成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苏轼以其豪放的笔触,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月亮的赞美巧妙融合,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深情厚谊。 诗句背景 苏轼的这首词作于丙辰年中秋,当时他身在密州,与弟弟苏辙相隔千里,无法团聚。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以月亮为媒介,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句“千里共婵娟”不仅仅是对月亮的赞美,更是对亲情的颂扬,它传递了一种无论距离多远,心都能相通的情感。 情感表达 苏轼在词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月亮作为自然界中最为明亮和高远的存在,常常被用来象征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苏轼用“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这种情感的共鸣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 艺术魅力 “千里共婵娟”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短短五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它不仅描绘了一幅中秋夜月圆人团圆的美好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使得这句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文化传承 这句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团圆和和谐。苏轼的这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亲人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这句诗的流传,不仅是文学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它将继续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