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二的古诗_悯农其二的古诗怎么读  第1张

《悯农》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而广为流传。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关怀。这首诗的背景是唐朝中后期,农民生活困苦,赋税沉重,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诗的开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了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作。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春种与秋收的数量,形象地展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耕耘。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粮食,这不仅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接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尽管土地被充分利用,没有闲置的土地,但农民却依然食不果腹,甚至饿死。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即使农民辛勤劳作,但由于赋税沉重和地主剥削,他们依然无法摆脱贫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进一步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情景。这里的“锄禾”指的是锄草,是农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诗人通过“汗滴禾下土”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在酷热中辛勤劳作的艰辛,汗水滴落在土地上,与泥土融为一体,体现了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情感。 最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对读者的警醒。这两句诗提醒人们,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不浪费。这也是对当时社会上浪费粮食现象的批判,诗人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对节约粮食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农民劳作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辛勤与苦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农民的同情。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