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_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1张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七言律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处夔州(今重庆奉节),面对着秋天的景色,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充满悲壮色彩的诗篇。 诗中的情感表达 《登高》一诗,情感深沉而复杂。诗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以急促的风声和猿猴的哀鸣,勾勒出一幅秋天的萧瑟景象。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接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凉之感,落叶与江水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最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以自己的身世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感慨。 艺术手法的运用 在艺术手法上,《登高》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技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风急天高”、“落木萧萧”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排比,使得诗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例如,“渚清沙白”与“鸟飞回”相对,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此外,诗中的“无边”、“不尽”等词语,也体现了杜甫对自然景观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历史背景的反映 《登高》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反映。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民生疾苦。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流离失所,也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而“百年多病独登台”,则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综上所述,《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至今仍被广泛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