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_杜甫春望原文及翻译  第1张

杜甫的《春望》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和家庭的深切关怀。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当时长安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杜甫被困城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开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便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春天的到来使得城中的草木茂盛,却掩盖不住战争的创伤。这里的“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反映了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与战乱带来的荒凉之间的巨大反差。 接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花朵本应是春天的象征,却因为诗人的感伤而“溅泪”,鸟儿本应是春天的使者,却因为诗人的离愁而“惊心”。这里的“感时”和“恨别”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反映了战乱时期信息的珍贵和家庭的牵挂。烽火连绵不断,意味着战事的持续和紧张,而家书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家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也是战乱中人们心灵的慰藉。 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以自己的白发和无力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个人衰老的哀叹。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诗人的衰老,而“搔更短”和“浑欲不胜簪”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虑而频繁搔头,以至于头发稀疏到难以用簪子固定。这里的“白头”与“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共同构成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未来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杜甫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使得《春望》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