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杜甫春望_杜甫春望全诗
杜甫的《春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当时杜甫身在成都,面对国破家亡的景象,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诗的开篇,杜甫以“国破山河在”起笔,简洁而沉重地描绘了战乱后的国家景象。这五个字,如同一幅苍凉的画卷,展现了山河依旧,但国家已非昔日的繁荣。诗人的笔触在这里显得异常沉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国破家亡的悲怆。
紧接着,诗人转向“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与国家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草木的茂盛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而诗人的心中却是无尽的哀愁。
“感时花溅泪”一句,杜甫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花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花朵本是春天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它们却因为感伤时世而泪落如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恨别鸟惊心”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鸟儿本是自由的象征,但在这里,它们却因为惊恐而心惊胆战。诗人通过鸟儿的惊心,反映了自己对离别和战乱的恐惧与不安。
在诗的后半部分,“烽火连三月”直接点明了战乱的持续时间,而“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平安消息的渴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家书的价值胜过万金,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让人动容。
最后,“白头搔更短”和“浑欲不胜簪”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白发和无力的姿态,形象地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的无奈。白发的增多,不仅是岁月的痕迹,也是诗人忧国忧民心情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春望》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本文由 @admin 于 2025-01-08 发布在 ZBLOG,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ygong.com.cn/?id=2253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