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_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第1张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以其豪放的词风和深邃的文学造诣闻名于世。他的散文同样颇具特色,其中《记承天寺夜游》便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这篇文章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篇,苏轼便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引出了夜游的起因。他本已准备就寝,却被皎洁的月光所吸引,这种突如其来的兴致,让人不禁好奇他将如何展开这次夜游。紧接着,他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自己对月光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这种情感的流露,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的夜晚和月光的温柔。 在“念无与为乐者”中,苏轼表达了一种孤独感,他意识到没有人能与他共享这份美景,这种情感的转折,让人更加期待他接下来的行动。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种对友情的渴望和对美景的执着,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描绘了两人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这种宁静的夜晚和月光下的漫步,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和美好。苏轼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描写,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积水,藻荇交错,竹柏影映,这种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夜晚,感受到了月光的清冷和庭院的幽静。 最后,苏轼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意识到,美好的景色无处不在,但能像他和张怀民这样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的人却很少。这种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对美的追求。 整篇文章通过对夜游承天寺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也能体会到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