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赏析_登高杜甫诗歌鉴赏  第1张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流寓夔州,面对着壮阔的自然景色和个人的坎坷命运,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充满悲凉之情的诗篇。 情感表达的深度 《登高》一诗中,杜甫的情感表达极为深沉。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落叶和江水的意象,既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也隐喻了生命的衰老和历史的更迭。这种情感的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和无奈。 艺术手法的运用 在艺术手法上,杜甫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通过“万里”与“百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和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同时,“悲秋”与“多病”的意象,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这种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意象选择的巧妙 杜甫在《登高》中对意象的选择也颇具匠心。诗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通过“繁霜鬓”和“浊酒杯”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己衰老和生活困顿的无奈。这些意象既具体又富有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结构布局的严谨 《登高》的结构布局严谨有序。全诗以“登高”为线索,层层递进,逐步展开。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到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再到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逐渐深入,形成了一种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的艺术效果。这种结构的严谨性,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完整和有力。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巧妙的艺术手法、精心的意象选择和严谨的结构布局,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卓越才华。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