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原文及翻译_杜甫春望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第1张

杜甫的《春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首诗作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期,国家分裂,战火连天,人民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以春日的景象为引,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诗歌开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象,但这里的春景并非生机勃勃,而是带有深深的忧伤。国家虽然破碎,但山河依旧,春天虽然来临,但城中的草木却因战乱而无人打理,显得格外茂盛。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感慨。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看到春天的花朵,却感到悲伤,因为这些花朵似乎也在为国家的不幸而流泪。鸟儿的惊飞,也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因为它们似乎在为离别而惊恐。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拟人化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的深切感受。 诗的后半部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转向了对战争的直接描写。战火连绵不断,家书变得异常珍贵,因为它们承载着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这里的“烽火”象征着战争,“家书”则象征着和平与亲情。诗人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和家书的温暖,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和战争的破坏性。 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身的形象作为结尾。白发象征着诗人的年龄和经历,而“搔更短”则暗示了诗人因忧虑而频繁搔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稀疏。“浑欲不胜簪”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虑而心力交瘁,连簪子都难以支撑起稀疏的头发。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无力感。 总的来说,《春望》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