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的全诗_千里共婵娟的全诗是什么  第1张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苏轼以其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中秋夜对月的感慨,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仅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中秋佳节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中秋佳节,他与弟弟苏辙分隔两地,无法团聚。在这样一个充满思念的夜晚,苏轼举头望月,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以月亮为媒介,抒发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深的理解。 艺术特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著称。首先,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其次,诗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再者,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天上的明月与人间的悲欢离合相对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最后,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都让人产生共鸣。 情感表达 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他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诗句,传达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明月的美好愿望。这种跨越空间的情感联系,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团圆的渴望。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 文化价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秋佳节的代表诗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月亮崇拜和团圆情感的象征。这首诗的流传,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影响了后世文人对月亮的描写和对中秋情感的表达。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和欣赏。 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秋诗词中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让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