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解释_七律长征解释诗意  第1张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豪迈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革命文学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这首诗的丰富内涵。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创作于红军长征途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长征历时两年,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抵达陕北,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对长征的记录,也是对红军精神的颂扬。 诗歌结构 《七律·长征》遵循了传统七言律诗的格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即点明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则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山河,表现了红军跨越千山万水的壮举。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具体描述了长征中的两个重要战役,展现了红军在艰苦环境中的英勇斗争。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是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之情的抒发,预示着革命的光明前景。 思想内涵 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体现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即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斗志。其次,诗中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通过对长征的描绘,毛泽东传达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乐观,相信光明就在前方。最后,这首诗也是对红军将士的赞美,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 艺术特色 《七律·长征》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它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万水千山”、“五岭逶迤”、“金沙水拍”等形象,都极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些艺术特色使得《七律·长征》不仅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也在艺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 《七律·长征》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红军将士的崇高敬意。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到那个时代革命者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