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_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拼音  第1张

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当时杜甫在秦州,而他的弟弟杜颖、杜观则在山东、河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的开篇便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战乱时期边塞的凄凉景象。鼓声和雁鸣交织,传递出一种不安与孤独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心境自然显得格外沉重。 接着诗人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露水的洁白和月光的明亮,都是诗人对家乡美好记忆的象征。这里的“白”和“明”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纯净和对家的渴望。 诗的第三部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兄弟的牵挂。在战乱中,兄弟们被迫分散,生死未卜,这种无奈和焦虑的情感被诗人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最后,诗人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结束了全诗。这里不仅表达了书信难以传达的遗憾,也反映了战乱未息,家人难以团聚的悲哀。诗人的情感在这一节达到了高潮,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感受到诗人对和平与家人团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