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 全诗_千里共婵娟全诗词  第1张

“千里共婵娟”是中国古代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这句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团圆和美好,而苏轼的这句诗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 诗歌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深受后世喜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中秋节时所作,当时他与弟弟苏辙分隔两地,无法团聚,于是借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背景,是苏轼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 诗歌意境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意境深远,它不仅仅是对月亮的赞美,更是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刻表达。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之间的分离是常有的事,而月亮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体,成为了人们寄托思念的象征。苏轼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共同欣赏月亮来感受彼此的情感,这种跨越空间的情感联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情感表达 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让人读来感同身受。苏轼的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上,也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上,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艺术特色 苏轼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诗中的“千里共婵娟”一句,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苏轼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同时,诗中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对月亮这一意象的共同情感表达。通过这句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