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原文及翻译_伐檀原文及翻译注音  第1张

《伐檀》是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国风·魏风》。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下面是对《伐檀》原文及翻译的详细阐述。 诗歌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翻译: 砍伐檀树声声不断,檀木放置在河岸上。河水清澈又涟漪。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何要取走三百捆稻谷?不狩猎也不打猎,为何你庭院里挂着貉皮?那些贵族啊,不白吃白喝! 诗歌背景: 《伐檀》是一首反映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诗歌。在古代,贵族和统治者往往不劳而获,而劳动人民却要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首诗通过对比劳动人民和贵族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统治者的贪婪。 诗歌主题: 《伐檀》的主题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人通过描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贵族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歌手法: 《伐檀》采用了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通过对比劳动人民和贵族的生活,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统治者的贪婪。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些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强烈质疑和不满。 诗歌影响: 《伐檀》作为一首反映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不公现象,而且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和同情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伐檀》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不公现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