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及翻译_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1张

杜甫的《登高》是唐代诗歌中的杰作,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面对人生的困顿和国家的动荡,诗人登高远望,抒发了深沉的感慨。 原文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景象,风急天高,猿猴的哀鸣声与渚清沙白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鸟群在天空中盘旋,似乎在寻找归途。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接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以落木和长江为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落木萧萧,象征着生命的凋零,长江滚滚,则象征着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感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这两句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万里悲秋,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百年多病,则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独登台,更是凸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与坚持。 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以霜鬓和浊酒杯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历经艰难困苦后的疲惫与无奈。繁霜鬓,意味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对酒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登高》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一座高峰,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