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全诗_明月几时有全诗拼音版  第1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它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这首词作诞生于北宋时期,是苏轼在中秋夜与弟弟苏辙分离多年后,借酒浇愁,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开篇以“明月几时有”发问,引发读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无限遐想。苏轼在这里不仅仅是在询问月亮何时出现,更是在探询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变幻。他以酒为媒,与青天对话,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好奇和对人间情感的执着。 在“我欲乘风归去”这一部分,苏轼展现了他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他想象自己能够随风飞向天宫,但又担心那里的寒冷和孤独。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起舞弄清影”这一段落,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人间的欢乐和自由。他用“清影”来形容月光,既表现了月光的清冷,也暗示了人世间的孤独和寂寞。 “转朱阁,低绮户”这一部分,苏轼通过对月亮的移动和照耀,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苏轼则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团聚,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结尾,苏轼以月亮为媒介,寄托了对亲人的深情厚意。他希望人们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刻。 整首词作以月亮为线索,贯穿了对人生、宇宙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