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_春望古诗带拼音  第1张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春,当时诗人身处长安,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诗歌的开篇便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春意盎然却无人欣赏的景象。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茂盛,但这一切都因为战乱而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诗人的哀愁与无奈溢于言表。 紧接着,诗人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伤。花朵本应是春天的象征,却因为感伤时事而泪落如雨;鸟儿本应是自由的象征,却因为惊恐离别而心惊胆战。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拟人化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反映了战乱时期家书的珍贵和人们对亲人安危的担忧。烽火连绵不断,家书变得异常珍贵,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家人的牵挂和期盼。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己的形象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白发因忧虑而更加稀疏,几乎连簪子都难以固定。这不仅是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描写,更是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感受。春望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