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_登高杜甫原文及翻译  第1张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作《登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诗歌背景 《登高》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身处夔州(今重庆奉节)。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结构 《登高》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共分为四联,每联四句,共十六句。首联以“风急天高猿啸哀”开篇,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渚清沙白鸟飞回”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和尾联“不尽长江滚滚来”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意象 《登高》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风、天、猿、渚、沙、鸟、木、江等自然元素,都被杜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奈。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通过对落木和长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情感 《登高》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这种深沉的情感,使得《登高》这首诗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杜甫诗歌中的佳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