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第1张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其简洁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文章的背景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的生活虽然清苦,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以夜游承天寺为线索,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文章开篇,苏轼便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引出了夜游的起因。这里的“月色入户”不仅描绘了月光的明亮,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苏轼被这突如其来的月色所吸引,决定起身夜游,这一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寻找同游之人的愿望。他想到了张怀民,一个同样被贬的朋友,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他。这里的“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出苏轼内心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 文章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描述了两人相见的情景。在承天寺的中庭,苏轼和张怀民一同散步,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晚。这里的“相与步于中庭”不仅描绘了两人的行动,也传达了他们心灵上的交流和共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文章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句。苏轼用“积水空明”来形容月光的清澈,用“藻、荇交横”来形容竹柏的影子在水中的交错,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承天寺夜晚的美景,也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文章的结尾,也是点睛之笔。苏轼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哪里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但像我们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却很少。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透露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整篇文章通过对夜游承天寺的描写,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文章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而充满哲思,是苏轼散文中的佳作。